45岁的苏轼在黄州顿悟,在这个世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样
说起苏轼这个人,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他那些接地气的美食发明,像东坡肉啥的。但今天咱们聊聊他人生低谷时候的一个大悟道,那是在他45岁那年,被贬到黄州,写下《赤壁赋》后突然想通的道理。简单说,他悟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只有两样: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这话听起来有点诗意,但细想其实特别实用,尤其对咱们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多的时候,能从中吸取点啥。
先得从苏轼的早年说起。他生于1037年,四川眉山人,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位文人,母亲程氏也识字。苏轼从小聪明,7岁进私塾,10岁就能写文章。1057年,20岁的他考中进士,进了官场。先在地方小县当主簿,管些文书和民生事。1061年到京城汴京,当判官,接触到大人物,像欧阳修那样的大文豪欣赏他,帮他校勘书籍啥的。那时候苏轼风头正劲,写诗词直言时政,风格豪放不羁。
可好景不长,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看不惯新法的一些做法,比如青苗法和免役法,他觉得这些东西会加重老百姓负担,就上书皇帝直说。这下子得罪了新党人,1070年就被外放到杭州当通判。在杭州他干得不错,治理西湖,疏浚水道,筑了苏堤,现在那地方还成旅游热点。1074年转密州知州,1077年又去徐州知州,那年黄河决口,他组织百姓抗洪,事后写诗记录灾情。总之,早年苏轼是那种有才又有担当的官员,名声在外。
转折点在1079年。那年他调到湖州知州,上任时写谢恩表,里面几句描述地方风物的词被御史李定、何正臣他们抓住,硬说是在讽刺朝廷和新法。其实苏轼的诗词早就有过批评时弊的内容,他们搜罗旧作,捏造成“乌台诗案”。苏轼被抓进御史台监狱,关了四个月,差点丢命。他甚至写了两首诗交代后事,给弟弟苏辙说骨灰怎么埋。幸好皇帝宋神宗念他才华,加上太后和一些老臣求情,才免死,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这官儿有名无实,没俸禄,只给点补贴,等于流放。
黄州在湖北黄冈一带,那时候是偏僻小地方,苏轼一家十口人,全靠那点补贴过日子。刚到时,他寄住在定惠院寺庙里,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朝廷不发工资,他得自力更生。好友马正卿看他可怜,送了东坡五十亩荒地,苏轼就和儿子苏迈一起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他过上农夫生活,种麦子、捕鱼、采笋。当地猪肉便宜没人吃,他研究出用黄酒慢炖的做法,就成了东坡肉。长江鱼鲜,山上竹笋嫩,他把这些野味做成菜,日子虽苦,但也自给自足。黄州三年,他写了上百首诗词,风格从以前的愤慨转成豁达。
1082年,苏轼45岁,那年秋天他写下《赤壁赋》,也就是前赤壁赋。这篇赋记录了他和朋友游赤壁的经历,但更深层是人生感悟。赋里说,天地间万物各有主,属于自己的才能取,不属于的哪怕一毫也不能要。只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是人人可得的,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颜色,取用没限制,用不完。这两样东西,谁也抢不走,谁也垄断不了。苏轼通过这个,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看透了官场浮沉。
为啥说这是顿悟呢?因为之前苏轼在监狱里差点死掉,出狱后贬黄州,物质上啥都没了,官位没了,俸禄没了,名声也受损。他以前追求的那些荣华富贵,转眼成空。黄州生活让他直面现实:土地是朝廷的,鱼笋是自然的,但随时可能被禁。好友送的地,也只是耕种权,不是永久产权。那些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求只会添烦恼。他从赋里悟出,真正牢靠的,是那些免费的、自然的馈赠,清风明月代表了精神层面的自由和感知能力。
这道理搁现在也适用。想想看,很多人一辈子追房子车子票子,结果呢?工作丢了,经济崩了,全白搭。苏轼的悟道告诉我们,别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那些物质东西容易丢,真正属于自己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对世界的敏感。清风吹来,你能感觉到凉爽;明月升起,你能看到光辉。这不是啥玄学,是实打实的感知力。苏轼在黄州没钱请客,但能邀朋友月下喝酒,共享这俩宝贝,精神上富足多了。
再深挖点,苏轼的顿悟还涉及“断舍离”的概念。赋里强调“物各有主”,意思是认清界限,别乱伸手。现代人总爱攀比,刷朋友圈看到别人豪车别墅,就眼红。苏轼说,不属于你的,别强求。黄州猪肉贱如泥,富人不吃,穷人不解煮,他就把猪肉改造成美食,解了馋。这就是智慧:面对手头的东西,好好利用,别盯着天上掉的馅饼。人生90%的烦恼,就来自不识“物与我皆无尽”,总想占有更多,结果越陷越深。
苏轼这顿悟不是空谈,他用行动证明。黄州后,他继续种地写诗,没再纠结回京的事。1084年迁汝州,还是副使,生活没大变。1085年宋神宗死,哲宗上台,太后垂帘,召他回京,当龙图阁学士。他回汴京后,没急着报复新党,而是主张渐改新法,不全废。1090年升中书舍人,1091年翰林学士,干了几年政务。但好日子没多久,1093年太后死,哲宗亲政,新党章惇他们又上台,指他旧党,1094年贬英州,后改惠州安置。
在惠州,苏轼又重复黄州模式,筑室种菜,写词记录闲适生活。1097年更惨,贬到海南儋州,那地方当时是蛮荒,路途遥远,舟行几个月才到。他住茅屋,教当地孩子识字,学黎族风俗,继续创作。1100年徽宗上台,赦免他,他北上回中原,路过黄州时,还重游旧地。1101年到常州,病重,8月24日去世,64岁。
苏轼一生贬谪三次,但每次都从低谷爬起。他的悟道影响深远,《赤壁赋》成千古名篇,教人看淡得失。搁咱们身上,这两样东西提醒大家,生活再难,也别丢了感知世界的本事。多走走看看,吹吹风赏赏月,精神头就足了。那些官职俸禄啥的,来去如风,抓不住。苏轼没美化谁,他直面现实,新党人抓他把柄,他也没怨天尤人,就这么活出自我。
话说回来,苏轼的黄州生活还挺接地气。他不光写赋,还发明了不少吃法。黄州鱼多,他做成鱼脍;笋多,做成笋干。穷归穷,但吃得香。这也印证了顿悟:手头有的,好好开发,就够了。别总眼馋别人盘子里的。现代职场人,升职加薪没着落时,不妨学学,专注本职,享受过程。清风明月天天有,取之不尽,愁啥呢?
再想想苏轼的家庭。他老婆王弗早死,续弦王朝云贤惠,在黄州陪他吃苦。儿子苏迈帮种地,弟弟苏辙在外奔走求情。家人支持,让他稳住心态。这顿悟不光个人,还延伸到人际:共享清风明月,就能拉近距离。黄州他结交布衣朋友,贬官隐士江湖郎中,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没钱也乐呵。
从历史看,苏轼的案子是宋代党争典型。新党旧党斗得你死我活,李定他们用诗词整人,手段狠。但苏轼没低头,出来后照样写,风格更成熟。哲宗时新党复辟,又贬他,章惇下手不软。可他到儋州后,没抱怨,就教书育人,写下《东坡笠屐图》啥的。徽宗赦他时,他已病入膏肓,但诗词永存。
这道理对年轻人尤其管用。现在社会快节奏,很多人焦虑未来,怕失业怕穷。苏轼告诉你,物质是暂的,精神是永的。培养感知力,多读读书,多接触自然,就能抗住打击。黄州三年,他从绝望到豁达,产量惊人,词赋诗文一大堆。搁现在,失业了不妨学手艺,种地写博客,也能翻身。
总的来说,苏轼45岁黄州顿悟,不是突发奇想,是三年积累。乌台诗案让他死里逃生,黄州苦日子让他反思。结果悟出清风明月这俩宝贝,代表自由和永恒。咱们学着点,别总追虚的,抓实打实的。生活本就简单,复杂是自己加的。苏轼一辈子坎坷,但留下那么多好东西,值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