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0:52

闲散宗室虽然不好听,但有了那条黄带子,到哪都高人一等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自康熙朝开始,随着宗室人口繁衍以及国家财政的负担加重,逐步实行宗室爵位降级承袭的办法。到了乾隆朝以后,制度成形,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以外,其他王公包括亲王、郡王也都按照降级承袭的办法执行。

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很大一部分宗室会沦为无爵无职的下场,也就是所谓的“闲散宗室”。闲散宗室既没有爵位也没有俸禄,除了身上那条黄带子以外,似乎和普通旗人没有太多的差别。
乾隆中期,为了照顾闲散宗室的生计,特颁谕旨,凡闲散宗室一律赐给四品顶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品顶戴只是一个荣誉证书而已,并非实职,而是凭借这一荣誉领取俸禄而已。
和宗室有爵者不同,王公可以参与政务,或凭爵位授予官职。闲散宗室如果想要入仕,就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那么,闲散宗室入仕、选官究竟有哪些通道呢?

首先是划出一部分缺额定为宗室缺一旦沦为闲散宗室,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不能直接授官,也不能通过荫生的快捷办法入仕。不过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子孙,皇帝也不会置之不理,仍出台了相关措施保障闲散宗室入仕的特权。
康熙三十六年,首开宗室科举,鼓励闲散宗室以科举的方式进入仕途。相比较于汉人和普通旗人,宗室科举的难度大大降低,录取的名额相当可观。
正常情况下,闲散宗室只要在“宗学”经过系统的学习,能写上一篇通顺的八股文章,那么录取为举人、进士的概率就很高。
闲散宗室考中进士后,一般都留在京师任职,最初的职务都是小京官。此外,闲散宗室还可以通过翻译科考中进士,然后以内阁中书补用。如果只是考中举人,那么就以宗人府笔帖式录用。

为了照顾闲散宗室,从康熙朝开始就在各部院衙门中拨出一部分缺额定为宗室缺,比如宗人府除了宗令、宗正、宗人等规定由宗室王公特简外,其他中下级的堂主事、理事官、副理事官、主事、委署主事,以及笔帖式、效力笔帖式等缺中,就有不少被定为宗室缺,这部分缺额主要就是为闲散宗室准备的。
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等衙门中,同样也有不少宗室缺,如都察院就特设四员宗室御史缺;六部、理藩院的满洲司员中,有郎中4缺、员外郎8缺、主事4缺,共16缺。
此外,其他衙门也都有宗室缺,如太常寺设宗室赞礼郎2缺、学习赞礼郎2缺;銮仪卫设宗室冠军使1缺、云麾使2缺、治仪正4缺、整仪尉4缺。

尽管说闲散宗室人数较多,但也是相对的,相比较与汉人以及普通旗人,闲散宗室的数量占比很低。而朝廷却给他们额外设立了如此多的缺额,就可以保证闲散宗室有足够高的入仕率。
闲散宗室在晋升方面和其他旗人是一样的,可升、转为其他机构,甚至还能到翰林院、詹事府任职。如果担任的是武职,同样也可以升为将军、都统。总体而言,闲散宗室的晋升要比一般旗人和汉人更快。
非特殊情况宗室不外任闲散宗室主要担任的是京官,在外任官方面没有出台法律性的条款,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闲散宗室有出任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高级大员的,不过都需要皇帝特别任用,并非常例。

实际上闲散宗室出任督抚布按的例子也不算多,总体上还是遵循宗室不外任的大原则。至于道员、知府一类的地方中级官员,在咸丰以前,则明确规定不由宗室充任。
闲散宗室不任道、府有什么讲究呢?嘉庆帝为此给出了答案,他在上谕中说:
“宗室人员若简放地方中级及以下官员,因其身为宗室,不便对上司督抚藩臬等行参谒跪拜之礼。且又恐其自恃天潢一派,蔑视上司,设有不知检束者,营私获罪,转多碍难办理之处。”

所以在嘉庆朝《大清会典》中就明确规定:“外任,道以下官不授宗室。其督抚藩臬由特旨简放者,不在此例。”
可以看出,闲散宗室虽然属于没落皇族,可他们骨子仍流着爱新觉罗的血液,再不济也不会到地方上去担任知府、知县一类的小官。
到了咸丰以后宗室不外任的原则有所放宽,如果在京察中被吏部保列一等以道府用者,即由军机处提名,准予内用、外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闲散宗室以六部司官外放道府的情况,不过总体来看数量还是比较少。

别看“闲散”两个字不好听,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还是宗室群体,在任何时候都有特权,其政治地位都比普通旗人和汉人高,只要腰上系着黄带子,到哪都是天潢贵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散宗室虽然不好听,但有了那条黄带子,到哪都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