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9:29

西贝 400 家店扛住行业洗牌!预制菜 2023 年卖 3.4 亿,靠得是啥?

提起西贝,你大概率会先想到“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这句口号,或是路过门店时闻到的那股羊肉面香气,毕竟全国近400家门店,逛街时总能撞见一家。
但最近两年,西贝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自从罗永浩事件后,线下门店的客流肉眼可见地减少,业绩也跟着下滑,不少餐饮同行都开始收缩战线、关店止损。
可让人纳闷的是,西贝的合伙人却没跟着撤资,反而还在跟着贾国龙“折腾”。
要知道,这些合伙人可不是随便投钱的“冤大头”,开店时他们得掏40%的资金,运营时还得跟全国15个团队“赛跑”,要是业绩不达标,手里的门店牌照还会被收回。
现在行业整体下行,分红一年比一年少,他们为啥还愿意留在西贝?

危机之下不慌的底气想弄明白西贝合伙人为啥不撤资,得先搞清楚餐饮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品牌扩张的时候,要么缺资金,要么缺管控。
纯做直营吧,开一家店要自己砸几百万,房租、装修、招人全是成本,很多中小品牌就是因为资金压力太大,刚扩张就垮了。
纯做加盟吧,虽然能让加盟商掏钱开店,但品质根本管不住,前几年有个火锅品牌就是这样,加盟门店偷偷用过期食材,最后全国一半门店都关了。

西贝10年前也踩过这些坑,最开始想靠直营扩张,结果才开20家店,资金链就差点断了,后来试着搞了小规模加盟,又发现有些加盟商为了省成本,偷偷换便宜食材,直接砸了“西贝”的招牌。
直到2015年,贾国龙才琢磨出一套“创业部+赛场合伙人”的组合拳,把直营的“管控力”和加盟的“资金力”拧到了一起,这也是现在合伙人愿意坚守的核心原因。
这套模式的关键,就藏在西贝近200家子公司的股权分配里。

最核心的是100%由集团控股的供应链子公司,千万别小看它,在餐饮行业里,供应链就是“稳赚不赔的钱袋子”,从内蒙古采购羊肉,到中央厨房做半成品加工,再把食材配送到全国门店,每一环都能赚差价。
比如西贝门店卖的招牌羊肉面,供应链采购的羊肉比门店自己买要便宜15%,单这一项,每年就能帮西贝省出上亿元利润。
集团把供应链攥在手里,相当于给所有合伙人吃了颗“定心丸”,就算门店业绩有波动,供应链的利润也能托底,不至于让大家血本无归。

更巧妙的是负责门店运营的100多家子公司,集团占60%股份,合伙人占40%。
这60%的控股比例,意味着西贝握有绝对话语权,门店卖什么菜、用什么食材、定什么价格,都得听集团的。
但40%的股权又足够有吸引力,合伙人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分红,而且门店开得越多、赚得越多,分红就越高。

就像北京有家西贝子公司,2023年开了10家店,虽说整体业绩下滑,但靠着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年底还是给合伙人分了80多万,这比把钱存银行,或是投其他不稳定的行业要稳妥多了。
当然,光有钱赚还不够,贾国龙还加了个“赛场机制”,就是为了让合伙人不敢偷懒。
这100多家子公司被拆成15个独立创业团队,每个团队得先掏一笔钱,才能拿到特定区域的“开店牌照”。

比如上海团队想在浦东开店,得先凑齐400万注册资本,其中集团出600万,拿到牌照后才能选址、招人、做运营。
而且集团还有个硬要求,门店前三个月的启动资金由总部出,装修、品牌授权也全包,但必须实现盈利。
要是没做到,全国15个团队就会排排名,后30%的团队直接收回牌照,手里的门店也得交给排名靠前的团队。

去年南京团队就栽了跟头,开的5家店,三个月里有3家没盈利,全国排名倒数第二,结果这5家店直接被杭州团队接手,南京团队之前投的400万,最后只收回了一半。
这种“淘汰赛”机制,让每个合伙人都得拼尽全力,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钱打水漂。
也正因为这种“拼命”,西贝在行业下行期保住了门店质量,抗住了行业冲击。

贾国龙的“隐形压力”不过,这套模式看着完美,却藏着一个致命隐患,西贝要对太多人“负责”。
可能你不知道,西贝的资金来源跟其他餐饮品牌不一样,大多数品牌靠的是机构投资,而西贝的钱,大多是贾国龙“朋友圈”里的私人资金。
具体来说,内蒙古西贝集团背后连着一家叫呼和浩特人参喜悦的公司,这家公司下面有30多家有限合伙企业,里面装的全是贾国龙的朋友、员工和高管的钱,再加上15个创业团队的投入,相当于西贝的“船”上载着成千上万的“小股东”。

机构投资看的是条款和回报,就算没上市,最多也就是走法律程序,但这些“人情投资”不一样,靠的全是信任。
2024年西贝门店业绩同比下滑12%,合伙人的分红比前年少了近40%,有几个老员工甚至提出要退出合伙企业。
为了稳住人心,贾国龙专门开了10场沟通会,每场都要讲3个小时,从供应链的利润数据,到预制菜的进展,再到未来门店的调整计划,他都讲得明明白白,就是怕有人撤资。

要知道,一旦有几个投资人带头退出,很可能引发“挤兑”,到时候整个合伙模式的盘子就会塌掉。
而且现在餐饮行业的大环境越来越难。
2024年全球餐饮行业都在面临成本上涨的问题,食材价格同比涨了8%,人力成本涨了10%,再加上更多人习惯点外卖,线下客流又减少了15%。
西贝虽然靠着供应链控制了部分成本,但门店收入还是受了影响。

比如北京国贸那家西贝,2023年日均营收能有5万,2024年就降到了3.8万,合伙人的分红自然也跟着少了。
更棘手的是2026年的上市计划,贾国龙早在2021年就喊出“2026年上市”的目标,可现在业绩下滑,预制菜业务还没盈利,上市条件根本不达标。

之前有媒体问他会不会推迟上市,他只说“再等等看”,但私下里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原本计划投给门店的2亿资金,现在全转投到预制菜的研发和销售上。
他心里很清楚,要是没有新的增长曲线,别说上市,就连这些“人情投资人”都留不住。

藏了3年的“后手”其实贾国龙早就料到行业会有这么一天,从2021年开始,他就悄悄布了三步棋,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预制菜,这手准备,他足足藏了3年。
第一步是加固供应链这个“基本盘”。
不管门店业绩怎么降,只要供应链能稳定供货,就能赚钱。
2023年西贝供应链子公司的营收达到28亿,同比增长10%,其中有30%的收入来自给其他餐饮品牌供货。

比如有个连锁快餐品牌,他们用的羊肉馅料,就是西贝供应链提供的。
贾国龙的想法很明确,就算西贝自己的门店少赚点,靠给同行供货也能保住利润,让投资人看到“西贝不止有门店,还有稳定的赚钱渠道”。
第二步是保住400多家门店的“流量底盘”。
这些门店不只是卖菜的地方,还是预制菜的“体验店”。

现在你去西贝门店,就能看到“贾国龙功夫菜”的展架,顾客吃完饭可以带几盒预制菜回家,店员还会主动教怎么加热才好吃。
2024年西贝门店的预制菜销售额达到5亿,虽然跟门店营收比不算多,但增长很快,同比涨了80%。
而且这些门店还是预制菜的“试吃点”,像新推出的羊杂汤、黄米凉糕预制菜,都会先在门店试卖,根据顾客的反馈调整口味,之后再推向全国市场。

第三步是“借势”罗永浩事件。
2023年的罗永浩事件,不仅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规范,还让更多人知道“预制菜不是速食菜,而是能还原餐厅口味的产品”。
贾国龙立马抓住这个机会,一边投资千味厨房、福成股份这些预制菜头部企业,借他们的技术和渠道铺路,一边加大“贾国龙功夫菜”的推广,在电商平台开旗舰店,还跟社区团购合作,把预制菜直接卖到顾客家里。

2024年“贾国龙功夫菜”的线上销售额达到3亿,虽然跟预制菜头部品牌还有差距,但至少在这个赛道上站稳了脚跟。
不过,预制菜这条路也不好走。
现在预制菜赛道竞争特别激烈,头部品牌已经占了30%的市场份额,而且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口味要求越来越高,之前有顾客吐槽“贾国龙功夫菜”的羊肉面不如门店好吃,贾国龙立马让研发团队调整配方,把面条的含水量从60%降到55%,就是为了还原门店现煮的口感。

还有渠道问题,预制菜需要冷链物流,西贝虽然有供应链,但覆盖范围还不够,目前只能送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配送成本太高,这也是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贾国龙的顾问团队还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2025年把预制菜的研发投入从5000万增加到1亿,同时推出50款新品,2026年打通二三线城市的冷链渠道,争取让预制菜销售额突破15亿,2027年实现预制菜业务盈利,让它成为西贝的第二增长曲线。

要是这个计划能实现,不仅能稳住投资人,还能让上市计划看到希望,毕竟现在预制菜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有了这个业务,西贝的估值也会更高。

餐饮行业的“破局启示”回头看西贝这几年的操作,其实就是餐饮企业在困境里的一次“主动折腾”。
它没有守着“靠门店赚钱”的老模式不放,而是用合伙制解决了扩张时的资金和团队问题,用“赛场机制”保证了门店质量,再靠预制菜布局对冲行业风险,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思路,给很多餐饮同行提供了参考。
比如有个区域餐饮品牌,之前靠直营开了30家店,资金压力特别大。
pic/q0t2r2yz1xj.jpg
2023年他们借鉴了西贝的合伙模式,集团占60%股份,让店长和区域经理凑40%的钱开新店,还搞了“区域排名”机制。
结果一年下来,不仅开了20家新店,闭店率还降了一半。
还有个火锅品牌,看到西贝靠供应链赚钱,也自己建了中央厨房,给其他火锅店供货,2024年供应链收入占比达到25%,比之前只靠门店赚钱稳多了。
当然,西贝的模式也不是“万能药”。
pic/qrrpqueet4l.jpg
它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支撑,需要足够的品牌影响力,还得有贾国龙这样能“镇住”投资人的领导者,不是所有餐饮品牌都能做到这些。
而且现在预制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贝能不能在这个赛道里分一杯羹,2026年的上市计划能不能有转机,还得再等等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确定的市场里,与其守着老模式等死,不如像西贝这样主动折腾。
pic/wqfaqltciiq.jpg
贾国龙虽然面临很多压力,但他提前布局的后手,至少让西贝在行业下行期保住了底气,合伙人不撤资,门店质量不下滑,预制菜业务有增长。
不管未来预制菜能不能成为“救命稻草”,或是上市计划能不能迎来转机,西贝的这次尝试,都给餐饮行业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当行业遇到困境时,该怎么靠模式创新和提前布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至于贾国龙最后能不能实现“反败为胜”,咱们可以再观察观察,毕竟能把“合伙”玩出这么多花样,还能在危机前提前布局的企业家,肯定不会轻易倒下。
pic/navadhmjikn.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贝 400 家店扛住行业洗牌!预制菜 2023 年卖 3.4 亿,靠得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