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9:30

路边摊涨价超87%?网红思维下的性价比迷局

前几天逛夜市,想买碗麻辣烫解解馋,结果结账时吓了一跳,一碗素菜居然要106块。
这要是放在几年前,谁敢信路边摊能卖出这价格?
印象里,路边摊本该是性价比的代名词,1块钱的烤肠、6块钱管饱的炒饭,是打工人和学生党对抗物价上涨的温柔退路。

网红包装下,路边摊成了“社交货币生产机”如今再看,烤肠价格涨至3块,炒饭售价达15块。曾以3块之价承载童年甜梦的棉花糖,亦摇身成30块的“轻奢品”。路边摊往昔的亲民之态,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路边摊,早就脱离了支个油锅、摆个案板的传统模式。
打开抖音小红书,满屏都是“00后摆摊日入3000+”“裸辞摆摊只工作6小时”的爆文,摊主们把摆摊打造成了创业励志剧。

还有“鸡脚西施”“狗头萝莉”这样的网红摊主,粉丝动辄几十万,摊位前排队能排3小时,顾客拍个视频发朋友圈,比吃美食本身还重要。
这种情况下,路边摊的定价自然就变了味。
它们卖的不只是小吃,还有创业人设、打卡体验和社交谈资。
就像长沙夜市那碗106块的麻辣烫,食材可能和普通小摊没差,但加上“网红夜市限定”的标签,再配上精致的摆盘,价格就翻了好几倍。

年轻人愿意为这个买单,觉得花几十上百块买个能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挺值,可这也让路边摊的“性价比”标签越来越模糊。
不过话说回来,大家对这种高价路边摊的态度也挺有意思。
要是连锁餐厅敢这么定价,比如西贝之前卖21块钱一个馒头,早就被骂上热搜了。

但换成网红路边摊,大家反而主动追捧,可能是觉得支持小摊主更有“平权感”,可仔细想想,那些背后有MCN机构运作、靠团购和探店达人引流的网红摊,真的还是“小个体”吗?
成本涨不停,摊主也有自己的难处不光是网红摊,就连小区楼下的普通小摊也在涨价,这背后其实是摊主们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以前几十块一个月的摊位费,现在动辄几千上万。

讷河市2025年的早市新规,光餐饮类摊位就要交5000保证金加2000占道费,海南一个沙滩夜市的入场费更是高达2万8,还要抽走21%的营收。
除了摊位费,还有各种隐性成本。
办健康证、修餐车、换电瓶,每个月几百块,买餐车、制冰机这些设备,前期一次性投入就要上万。
这些钱都得摊到每天的营业额里,摊主们只能提高售价。

就像卖烤肠的阿姨,以前1块钱一根还能赚点,现在原料、摊位费都涨了,不卖3块钱根本覆盖不了成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更难的是,现在连连锁品牌都来抢生意了。
麦当劳、海底捞、蜜雪冰城这些巨头纷纷摆起了地摊,它们靠集中采购把食材成本压得很低,还自带品牌和卫生保障,消费者自然更愿意选。

普通小摊本来成本就高,又没品牌优势,处境越来越尴尬。
路边摊想活下去,还得靠“亲民”二字有些摊主想转型,要么学网红摊走高端化,要么想搞连锁化。
可高端化太依赖流量,一旦热度过去,客流就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网红餐饮闭店率高达65%,就是个例子。

连锁化对中小摊主来说也不现实,那些成熟的供应链不是谁都能接入的。
其实仔细想想,路边摊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什么网红包装,而是那份接地气的烟火气和亲民价。
大家去路边摊,图的就是花小钱吃点热乎的、地道的东西。
要是连这个都丢了,跟商场里的餐厅还有什么区别?

说到底,消费者关心的不是路边摊卖多少钱,而是花的钱值不值。
要是能明明白白看到成本,吃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哪怕贵一点也能接受。
但要是借着网红噱头漫天要价,把路边摊变成资本收割的工具,那迟早会被大家抛弃。
希望路边摊能早点找回初心,别让“性价比”彻底成为过去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路边摊涨价超87%?网红思维下的性价比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