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左起:P. R.莫科尔( Morkel,美国,企业),S.B. 颇尔(Poole澳大利亚,企业,国家科学院院士), 笔者(中国,高校),D. N. 佩恩(Payne,英国,高校,皇家学会院士), J.D. 米内利(Minelly,英国,企业), D. J. 理查森(Richardson,英国,高校,皇家学会院士) 。
莫科尔和米内利是后来参加研究组的博士生,莫科尔做理论模型多一点,米内利专攻大功率光纤激光器。早期的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是毫瓦级的,到了米内利做博士后的时候,已经是千瓦级,可以用于切割金属的激光刀了。理查森以讲师身份加入ORC,现在是ORC的常务副主任,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管理委员会委员。 7.光纤放大器
1985年起始的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中,包含着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在98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问世,并且解决了众多技术问题之后,美籍华人学者、美国光学学会前主席、贝尔实验室的厉鼎毅(T.Li)先生于1993年提出了波分复用(WDM)的概念[5]。而支撑这项技术的是EDFA具备的“三透明”特征:频率透明、调制方式透明、调制速率透明。
21世纪90年代后期,光纤通信的单纤时分复用技术,已经达到10 Gb/s的水平。贝尔实验室的华裔年轻学者周建会博士(北邮的杰出校友)所在团队采用WDM技术,实现了单纤8x2.5 Gb/s的光纤通信系统,向人们展示了提高光纤通信传输速率的另一个可行途径。
1998年,周建会博士团队更是把WDM技术提高到了400 Gb/s的水平,推出了 “Wave-Star OLS 400G” 商品设备。随着WDM技术的不断进步,光通信的单纤传输速率得以十倍百倍地增长。
2003年,采用EDFA+WDM技术的全球互联网改造工程完工。从此,人类具备了建设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从研究到开发,再从产品到应用的全部过程,光纤放大器创造了科技转化成产品的成功案例,创造了科技造福人类的奇迹。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叶培大先生,推荐我到Southampton留学。
感谢我的博士导师甘柏林先生,让我参加光纤激光器的早期发明研究。
感谢光电汇媒体,让我将这段美好回忆,整理成文稿。 参考文献与深入阅读
【1】S.B. Poole, D.N. Payne and M.E. Fermann, “Fabrication of low-loss optical fibre containing rare-earth ions”, Electron. Lett. (1986)
【2】D.N. Payne, L.Reekie, R.J. Mears, S.B. Poole, I.M. Jauncey and J.T. Lin, “Rare-earth doped single-mode fibre laisers, amplifiers and devices”, Proceedings of CLEO’86 (1986)
【3】C.K. Kao and G.A. Hockham,“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Proc. IEE Colloquium, 113(7), 1151–1158,1966
【4】J.T. Lin and W.A. Gambling, “POLARISATION EFFECTS IN FIBRE LASERS: Phenomen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vited paper at SPIE’s OE/FIBERS, San Jose, 1990
【5】T. Li, “The impact of optical amplifiers on long-distance lightwa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81(11), 1568-1579,1993 作者简介 林金桐,江苏丹阳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硕士,英国Southampton大学光电子学博士。
从事光通信、光电子研究44年,发表学术论文550篇。曾14次出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获得过多次中国和英国的学术奖项。现任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国际咨询委员。曾任北京邮电大学第6任校长、中国通信学会第5、6届理事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