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网-奉贤部落-奉贤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查看: 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官宣!李书福为什么要造手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81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乐视PPT造车失败后,后来者陆续推进。阿里、百度、滴滴等科技巨头纷纷想进入这个市场。连搞房地产的恒大都说要造车。做手机的小米和苹果说要造车。这并不奇怪。
现在,逆行者出现了。李书福决定带领吉利汽车进军手机领域!
9月24日晚间,《财经汽车》报道称,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手机,进展非常迅速。当时报道提到吉利将在湖北武汉、上海等地,甚至海外设立办事处。
同日,吉利集团对记者提问的回答是:“目前我们没有可以向公众透露的消息。”
四天后,9月28日中午12点左右,Caijing.com官方发布消息,确认李书福手机项目落户湖北武汉。李富创办的湖北吉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进军手机领域,并将定位为高端智能手机。
根据湖北官方发布的博客信息,手机项目将与吉利的汽车智能化、软件能力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相互赋能,以实现协同效应。
然而,在评论区,观众的情绪似乎并不乐观。
当然可以理解。毕竟空 tune的老大董明珠也没能在手机领域站稳脚跟。不是造车龙头的吉利能做到吗?
那么,吉利为什么要造手机呢?李灿舒夫又做手机了?
为什么要造手机吉利汽车只是第一家跨界做手机的车企,但是还有很多厂商曾经想跨界进军手机。
早在2012年,周就带领360在手机领域跨界探索,通过与华为、海尔合作,投资酷派,达到自己做手机的目的,进而推出多款手机产品。
无独有偶,家电领域的头部企业格力电器也在其董事长董明珠的带领下,于2015年决定进军手机领域,并表示“做手机我一定会超越小米”。随后,格力陆续推出了格力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大松手机。
当时他们是想自己挑着担子做手机:360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占移动端的流量,就决定从硬件——手机入手;格力在美的威胁下试图发展“多元化”,首战就造出了手机。
对于吉利来说,也面临着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变,从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变的困境。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的趋势,智能汽车被视为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相当于“四条腿的超级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是未来生活的标配。车内传感器很多,但场景单一;手机很少,但场景几乎无处不在。两者结合可以得到的数据是海量的。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需要提前布局下一个智能终端。
对于车企来说,第三代智能终端的实现有赖于第二代智能终端——手机的过渡。手机可以集成身份证、钱包等功能。,而且几乎一个人就能获得用户粘性。最重要的是获取用户数据,为长期“情报”做前期准备。
在这个逻辑下,车企和手机厂商合作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问题是,车企、手机等科技公司不愿意“互通”,即使得到合作,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信息和数据。如果你没有全部的数据,又不得不交给别人,不仅交出了你所有的卡,也伤害了你用户的信息安全。
SAIC主席曾经说过:
汽车只是一个外壳,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才是灵魂。SAIC不能接受合作,因为灵魂不能在别人手里。
所以无论是手机公司还是汽车公司,都在转变思路,尝试自主构建生态链。
李书福对智能车载终端的思考已经持续很久了。今年3月,李书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汽车产业的变革开启了产业链调整和生态圈扩张的时间窗口,新的赛道开始搭建,新的马拉松已经开始”。
2018年,李书福和沈成立了易卡通,专注于智能驾驶舱的开发。
今年4月,一家名为吉卡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研发、云计算设备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摩托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研发、家用电器研发等。
此外,手机RD和生产周期短,不涉及安全问题,可以快速迭代,是验证智能汽车新技术的良好试验场。
所以,智能手机的介入只是李书福智能汽车布局的重要一环,但不是唯一。
造手机的难度。先说结论:造手机不难,难的是造好手机,分一杯羹。
如果你只想做手机,很容易。找到上游供应链,自己搭建;就算找到富士康,你只需要做一个解决方案集成商,让别人去做就行了。
曾经做手机的格力选择自己做,360选择代工。
作为掌握了硬件制造能力,有自己一套供应链管理方法的吉利来说,单纯做一款手机可能并不难。
但是制造和销售手机并不容易。
回到2015年1月6日,董明珠在一个节目中谈到雷军的小米手机时,突然说“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我的手机一定会超越小米。”
几个月后,格力手机出现在工信部电信设备认证中心网站上。
之后格力陆续推出了格力二代,格力三代,销量无一例外都不尽如人意。只是到了今天,没人知道董明珠到底卖了多少手机。
有专家提出,与传统家电或汽车行业相比,手机市场完全是赢者通吃,销售模式和RD模式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可能难以适应。
总之,好像和董明珠一样厉害,也适应不了手机市场。至于李书福能不能适应,只能说有可能但很难。
从销售计划来看,大概率是需要和吉利汽车绑定。但这里有另一个悖论。吉利汽车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高端车”,但吉利手机的定位是“高端”。用户之间的差异如何弥合?
最后的结果可能只能交给时间了。
但很明显手机市场已经明显进入红海区域,就连曾经的创新者苹果也逐渐失去了创新力。厂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格局相对稳定。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7月份,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vivo(包括iQOO)的市场份额达到24%,排名第一;OPPO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0%;小米、荣耀、苹果分列三、四、五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5%、13%、12%。
来源:Counterpoint最终扣除1.不太理想的结果:用手机迭代或协作。
从RD周期来看,手机的RD周期较短,通常只需要半年到一年。但汽车结构复杂,涉及安全问题,一般需要三四年时间设计+RD;
在资金投入上,韦小立的几个车厂往往投入都在100亿以上,手机的投入要小得多。对于吉利来说,资金压力并不大。
对于传统汽车厂商来说,如何让智能+网联发挥作用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情。
它与汽车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今年发生了多起相关事件,对相关品牌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RD周期短,资金投入少,能给吉利带来很多好处。
智能手机作为第二代智能终端,可以先收集用户的体验和反馈,可以成为智能汽车升级的缓冲器。即使不做智能机,对品牌和主营业务影响也不大;此外,智能手机项目可以为吉利储备智能汽车相关人才。
换句话说,即使手机最后做不出来,吉利也会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积累。
妥协的结果是,吉利手机没有脱离自己的用户圈,但也没有消亡。
那么,直接用智能手机配智能车载数据,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
2.理想结局:掌握入口。
最理想的结局,当然是最终走出自己的用户圈,赢得智能汽车的蓝海,掌握车联网的入口。
百度曾凭借搜索入口成为PC时代的互联网王者;腾讯凭借社交入口成为PC+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有了电商的入口,阿里掌握了巨大的流量,站上了直播风口。
从PC到移动互联网,360想做手机掌握入口;从家居到智能家居,格力做手机也想掌握入口。
现在,车对车(V2V)、V2P(车辆对行人)、V2I(车辆对基础设施)、V2N(车辆对网络)的想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大家都认为智能汽车会成为物联网的入口。如果他们做到了,自然是好事,但智能汽车可能不是唯一的入口。
但赌入口似乎很难,在它出现之前,我们无法真正抓住它。就家庭物联网而言,从智能路由器到智能门锁再到智能音箱,我们刚刚排除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入口”,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以期待的。
理想的结局是,智能车确实是“入口”,吉利掌握了这个入口。
虽然吉利的前路并不容易,但有梦想总是好事。
其实最后要掌握物联网的入口,构建生态,贾跃亭可能是第一个提出生态愿景的。他要内容+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汽车的全覆盖,比雷军早得多,打通底层,万物互联。
虽然他的粉丝最终“窒息了梦想”,但他的想法仍在被业界践行。
生态从来没有错,但在万物互联的道路上,缺的不是PPT创新,而是长期的RD和耐心。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小白网-奉贤部落-奉贤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GMT+8, 2025-8-21 14:50 , Processed in 0.0708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